更多精彩在《新租屋財經周刊》來源:新文化報 - 新文化網
  製圖 實習隨身碟美編 尹昭旭
  Z1~Z4版
  ■本報記者ssd固態硬碟 欒喜良
    PMI(PurchasingManagers Index),中文含義為採購經理人指數。PMI指數50為榮枯分水線。當PMI大於50時,說明經濟在發展,當PMI小於50時,說明經濟在衰退。因此也被譽為中國經濟的晴雨表。在中國,PMI綜合指數分為製造業PMI和非製造業PMI。眼下,製造業PMI包含了太多的經濟含義,更被世人看重。作為一國工業經濟的“體檢表”,重要地位不言而喻。投資界、學界、機構對此瘋狂地膜拜,大家目的各異,卻也有了求同共性,洞察經濟“風向標”。可就是這樣一組重要的預判經濟的先行指數,在國內卻能看到兩個版本,一個出自官方,一商務中心個來自民間。而二者趨勢不謀而合者有,背道而馳者也有,哪個數據更靠譜,誰的更可信?對它的價值判斷所引發的爭論,一吵就是8年有餘。
  意外發現
  7月份數燒烤據竟沒“打架”
    坐在辦公室卡位前,張春波聚精會神擺弄著手機,閱讀著微信訂閱號里顯示的“PMI”消息,伴隨著手指在屏幕上慢慢滑動,緊鎖的眉頭,漸漸舒展開了。
    張春波是省內一家製造企業的銷售經理,同時也是該公司的股東之一。用他的話說,在研究宏觀經濟和企業投資決策以及分析訂單業務佈局時,官方和民間發佈的數據都是重要的參考。
    張春波所指的其實是兩個PMI指數公佈源。一個是官方的國家統計局和物流與採購聯合會(CFLP)聯合公佈的採購經理人(PMI)指數,一個是民間的匯豐銀行公佈的採購經理人指數,均分為製造業和非製造業,而其所看到的,正是最具代表性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(本文所指的PMI均為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)。
    “最新公佈的指標還行,三季度經濟前景目前來看還是不錯的。”內容顯示,7月官方公佈的PMI升至51.7%,為連續第五個月上升;並創2012年4月以來最高水準,當時為53.3%。
    “巧合”的是,早先他在財經網站看到的數據顯示,匯豐發佈的當月PMI終值下修至51.7%,稍稍弱於預期及初值(52.0%),但仍為18個月最高水平。
    “我盯這個數據差不多有兩年了,還真是第一次看到。”他說,上半年的時候數據還打架呢,這次竟齊步走了……
  ■小貼士
  PMI計算公式
    PMI=訂單×30%+生產×25% +雇員×20%+配送×15%+存貨×10%
  兩個PMI的不同
    官方PMI:是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和中國國家統計局從2005年開始共同發佈的,PMI指數系的設置主要參考了美國做法,另外參考國際上相關研究機構的做法,指標的選取既適應了同國際接軌的要求,也兼顧了中國的國情。官方樣本超過3000家,大中型企業為主。
    匯豐PMI:是由匯豐與英國研究公司Markit Group Ltd.共同編製,是對中國總體製造業狀況、就業及物價調查的一項衡量製造業狀況的指標。該指數此前是由里昂證券亞太區市場發佈,也被稱做里昂證券中國採購經理人指數。匯豐的樣本企業430家,更能反映中小企業的情況。
  回查107組
  “數據一致”史上只有兩次
    官方PMI和匯豐PMI月度數據一致的時候,還真不多見。對PMI數據有過研究的,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丁肇勇告訴記者,因官方和“民間”樣本採集上有差異,所以生成指標都有自己的特點。二者相同之處是,發佈的意義都是對宏觀經濟走勢先行預判。不同之處在參考意義上,官方更具全面性,樣本更多,涵蓋多領域多行業,涉獵包括國企在內大中小型企業;而匯豐代表的民間數據採樣,主要來自於中小企業,訴求有所差別。
    在記者對官方製造業和匯豐製造業(終值)採購經理人指數整理時發現,官方第一次發佈製造業是在2005年1月份。同年9月,匯豐也發佈了數據。
    截至今年7月份,共有107組數據具有可比性,其中走勢相同結果完全一致的共有兩次。除今年7月的數據外,另外一次則要追溯到2008年12月,當時的數據為41.2%。
    “這其實沒有什麼奇怪的,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巧合。”丁肇勇說。
  近1/4數據兩家“方向”背離
    如同丁肇勇所講,8年多時間里,兩個PMI“求同”遠遠弱於“存異”。
    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是以百分比來表示的,常以50%作為經濟強弱的分界點,即當指數高於50%時,被解釋為經濟擴張的訊號;當指數低於50%,尤其是非常接近40%時,則有經濟蕭條的憂慮。
    由此,不難理解,50%便是其中的標準坐標,每一次“左右”強弱變動,都會有不同的意義。
    記者對107組數據梳理髮現,截至今年7月份,以50%這一硬性指標為中軸,方向相反的情況多達25次。
    雖然個別月份,官方與民間指數差距並不大,但一線之隔,含義便有所不同。這意味著在全部可考證的數據中,二者有近四分之一的月度數據走勢相反。
    如果進一步的探尋,輔以環比差異兩級走勢,即一個高開,一個低走,這種案例也並不少見。
    最近3年就有很多轟轟烈烈地數據大戰發生,而這些數據公開後,一度讓學界和投資界,短時間無從判讀誰更可信。
    比如,今年3月官方PMI指數為50.3%,比上月微升0.1個百分點,是去年11月以來首次回升;而同日公佈的匯豐3月PMI指數終值僅為48%,不僅較上月終值下調0.5個百分點,同時也低於前一周公佈的初值48.1%,創8個月新低。
    再比如,2013年1月,官方PMI指數環比下降,而匯豐PMI指數則升至兩年新高。
    而2012年3月官方PMI指數環比大幅上升2.1個百分點,但當天匯豐發佈的數據環比下降1.3個百分點。
    除了數據一個向左一個向右以外,二者也有方向一致的情況,在50%這個既定標線上,處於經濟擴張期間共有73次。有經濟萎縮跡象的共有9次,其中作為嚴重的擔憂訊號,出現在2008年11月,當時官方版本的製造業PMI指數為38.8%,民間版本的製造業PMI指數為40.9%。為什麼會出現如此不利的指數,資料顯示,2007年8月9日開始浮現金融危機,2008年9月9日,金融危機開始失控,連鎖反應波及全球。中國作為製造業以及出口大國,從2008年11月開始,已經感覺到了這場危機帶來的影響。 (下轉Z2版)
    編輯:王偉 美編:王銳 校審:劉濤
  (原標題:該信誰的PMI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ewflixxyob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